珙桐种子处理
(1)机械破损种子法.用木棍反复敲打珙桐种子,使珙桐种子开裂,或用砂轮把种皮磨薄,可以解除内果皮的机械障碍所引起的休眠。
(2)变温处理法.将浸水吸足水份后 的种子放在变温箱里 ,先用 -5~10~C的低温处理珙桐种子 12h,再用 10—2O℃高温处理12h,重复处理2O一30d.种子浸水后变温处理 ,因膨胀系数不同,可使种子开裂,也可以解除由于珙桐果皮的机械障碍而引起的休眠。
(3)化学试剂处理法 :用稀硫酸或稀盐酸浸泡种子1~2h,然后用清水冲洗 0.5h,再水浸48h,然后播种,可起到软化种皮的作用。
(4)人畜尿液浸泡法.将干燥的珙桐果实连同种子用新鲜的人畜粪尿浸泡 2个月,然后用水冲洗,除去果实部分后播种 ,也可促进珙桐种子的发芽。
(5)湿沙层积法.湿沙层积是解除珙桐种子休眠最常用的方法,很多种子无论是生理休眠、还是被迫休眠都可以用湿沙层积解除。

播种
应选择地势高、平坦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、肥沃,并且具备灌溉设施和遮阳设施的地块作为苗圃地。 圃地封冻前深耕30厘米以上,解冻后再浅耕15—20厘米,封冻前深耕时,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500—3000公斤,解冻后浅耕时每亩施入三元复合肥80—100公斤。为防止苗期立枯病的发生和地下害虫的危害,结合浅耕每亩撒施敌克松5公斤,呋喃丹4公斤。要求床面宽1米、长15米(床面中间高,两边稍低,便于排灌水)。
用开沟点播法。行距50厘米,株距10—15厘米,播种前在苗床开沟深8—12厘米,宽5—8厘米。开沟后用水先洇沟,渗水后播种,播种后用细土覆盖,覆土厚度为珙桐种子直径的3倍为宜。然后覆盖地膜,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增加床面温度,促进珙桐种子发芽。

苗期管理
1、适宜的土壤墒情。播种后要随时观察出苗情况和合理的土壤墒情(若土壤墒情不足时,及时在床间沟内小水灌溉,杜绝大水漫灌)。因为种子破壳萌芽到未出现真叶前土壤不宜过湿,刚出土的幼苗若长时间在阴湿环境中,根、茎、叶易腐烂,此时幼苗死亡率高。如遇长时间阴雨天气,要及时做好排水防涝。
2、撤膜。幼苗出土时,于每天上午10点以前将出土幼苗上方的地膜进行破膜,利于幼苗顺利的正常生长(若不及时破膜,温度高时易烧毁幼苗,影响出苗率)。当幼苗破膜后用土块将幼苗四周的地膜压紧,以防止风大损坏幼苗。日平均气温达25℃时撤掉地膜。
3、遮阳。幼苗出土后,对强光抵抗力较弱,应及时用木棒、竹片和铁丝搭架,盖上遮阳网,遮阳网离地面高度2米,遮阳率为50%,待苗长出5—7片真叶后,拆除遮阳网。
4、灌水施肥。珙桐幼苗长出真叶后,要经常检查土壤墒情,保持苗床湿润,当土壤含水量不足时,要及时灌水,以灌透土壤为度。浇水和追肥可结合进行,一般于6—7月每亩可追施复合肥10公斤。间隔半月后追施第二次。
5、松土除草。幼苗期加强中耕除草,苗木稍大时结合松土进行除草。雨后和灌水后应及时松土,以免土壤板结。除草要做到“除早、除少、除了”的原则。

五、病虫防治
珙桐受黄刺蛾、叶螨的危害,可喷洒90%晶体敌百虫0.05%药液加1.8%的齐螨素0.02%药液防治。幼苗期易发生立枯病,可喷洒0.167%多菌灵预防,每半月一次,连续喷三次。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倍为宜。然后覆盖地膜,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增加床面温度,促进发芽。一般播种后60天左右出苗率在95%以上。